在中式文房器物中,铜炉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 —— 它是焚香雅事的载体,是文人精神的寄托,更是跨越朝代的工艺传承见证。清代 “大明宣德年制款” 鬲式撒金炉,便是这样一件 “承古开新” 的珍品:它顶着 “宣德” 的传世名号,却藏着清代匠人的巧思,炉身的撒金如星子落铜胎,鬲式的造型似古韵融新声,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明清的铜炉传奇。

一、溯源:宣德炉的 “前世” 与清代仿品的 “今生”
要懂这件清代鬲式撒金炉,必先从它身上的 “大明宣德年制” 款说起 —— 这六个字,藏着中国铜炉史上最辉煌的开端。
1. 宣德炉的起源:一场帝王主导的 “铜器革命”
明宣德三年(1428 年),明宣宗朱瞻基为满足宫廷焚香礼佛、陈设赏玩之需,下令开启 “宣德炉” 的铸造工程。不同于以往铜器多为青铜材质,宣德炉选用 “风磨铜”(即暹罗国进贡的优质黄铜)为基底,又掺入金、银、锡等贵金属,历经十二次精炼,最终铸出的铜炉 “质坚而莹润,色纯而内敛”,既有黄金的华贵,又有铜器的厚重。
当时铸造的宣德炉,造型多仿上古青铜礼器 —— 鼎式、鬲式、簋式等,其中 “鬲式炉” 因仿商周青铜鬲的三足、袋腹造型,兼具古朴气韵与实用功能,成为经典形制之一。宣德炉的铸造量本就稀少(史料记载仅数千件),再加之后世战乱流失,存世真品堪称 “凤毛麟角”,也正因如此,“宣德炉” 成为后世铜炉仿造的 “标杆”,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,仿 “宣德款” 的铜炉从未间断。
2. 清代仿宣德炉:从 “仿形” 到 “融意” 的工艺升华
清代是仿宣德炉的鼎盛时期,尤其康雍乾三朝,宫廷与民间匠人皆以 “宣德炉” 为范本,却不局限于 “照搬”,而是融入了清代的审美意趣。此时的仿品,大致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宫廷造办处铸造的 “官仿”,用料精良、工艺严谨,专为皇室或重臣使用;另一类是民间精工细作的 “民仿”,虽不及官仿奢华,却更具生活气息。
这件 “大明宣德年制款” 鬲式撒金炉,便是清代仿宣德炉的典型代表。它为何要署 “大明宣德年制” 款?一方面,是对宣德炉 “工艺巅峰” 地位的致敬;另一方面,也是清代匠人借 “宣德” 之名,彰显自身工艺的精湛 —— 毕竟,能仿出 “宣德韵味”,本身就是对技艺的最高认可。而 “撒金” 工艺的加入,更是清代铜炉的创新之举,让原本沉稳的铜炉多了几分灵动华贵,恰好契合了清代 “雍容大气” 的审美风尚。



二、解构:一件鬲式撒金炉的 “匠心密码”
若说历史是这件炉的 “灵魂”,那工艺便是它的 “骨肉”。从造型到纹饰,从材质到工艺,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清代匠人的巧思。
1. 造型:复刻古韵,适配今用
这件炉采用经典的 “鬲式” 造型,整体呈三足鼎立之势:炉身呈圆形,腹部微微外鼓,线条圆润流畅,既保留了商周青铜鬲 “三足袋腹” 的古朴形制,又将袋腹改为浅弧设计,更适合焚香时放置香料与承接香灰;三足为矮柱状,稳固之余不显笨拙,与炉身比例恰到好处;炉口为直口,边缘打磨得光滑细腻,既便于放置炉盖(若有),又显简洁大方。
这种造型的妙处在于 “实用与美学的平衡”:三足架空炉身,便于下方放置炭火加热;腹部空间适中,可容纳足量香料;整体线条简洁,无过多繁复装饰,却尽显 “古雅” 之气,恰合文人 “尚简” 的审美追求。
2. 工艺:撒金流光,铜质温润
“撒金” 是这件炉最亮眼的工艺 —— 在铜炉铸造完成、打磨光滑后,匠人将金箔(或金粉与黏合剂混合)均匀撒在炉身表面,再经低温烘烤,使金箔与铜胎紧密结合,最后轻轻打磨,让金箔呈现出 “星星点点、若隐若现” 的效果。
这件炉的撒金工艺尤为精湛:金箔的密度恰到好处,既不显得过于密集而喧宾夺主,也不显得稀疏而黯淡无光;金箔的大小错落有致,有的如细沙般微小,有的如碎星般明亮,在铜胎的底色映衬下,宛如夜空中的星河,随光线角度变化,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感 —— 正面看,金点含蓄内敛;侧面看,又泛着柔和的金光,让沉稳的铜炉瞬间多了几分华贵与灵动。
除了撒金,炉身的铜质也值得细品。清代仿宣德炉虽不用 “风磨铜”,但多选用优质黄铜,经多次熔炼,去除杂质,使铜质细腻温润,上手触摸,无粗糙之感,反而有 “触玉” 般的顺滑;长期使用或存放后,铜胎会形成一层淡淡的 “包浆”,呈深褐色或暗红色,与撒金的金色相互映衬,更显岁月沉淀的韵味。

3. 款识:“大明宣德年制” 的背后故事
炉底中央刻有 “大明宣德年制” 六字款识,字体为楷书,笔画工整有力,结构严谨,虽为仿款,却颇具 “宣德款” 的神韵。清代仿宣德款的字体风格多样,有的仿宣德本朝的 “瘦金体”,有的仿明代中后期的 “宋体”,这件炉的款识更接近 “馆阁体”,笔画规整,端庄大气,体现了清代匠人对 “宣德款” 的尊重与借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清代仿宣德款并非 “刻意造假”,而是一种 “工艺传承的符号”—— 在当时,“宣德炉” 已成为 “优质铜炉” 的代名词,署 “宣德款”,既是对前辈工艺的致敬,也是对自身作品质量的自信。就像后世画家仿 “元四家”“明四家” 的画风,并非为了冒充,而是为了学习与传承一样,清代匠人仿 “宣德款” 铜炉,本质上是一场 “跨越朝代的工艺对话”。

三、文化:从 “焚香之器” 到 “文人精神载体”
一件铜炉,从来不止是 “焚香的工具”,更是承载文人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的载体。清代 “大明宣德年制款” 鬲式撒金炉,便折射出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心态。
在清代,文人的书房中,铜炉是必不可少的陈设 —— 清晨,焚一炉沉香,伴香读书,让思绪在袅袅青烟中沉静;午后,邀三五好友,围炉品茗,谈诗论画,让茶香与炉香交织成雅致的时光;夜晚,点一炉檀香,灯下写字作画,让香气驱散疲惫,激发灵感。此时的铜炉,已不再是单纯的 “器物”,而是文人 “诗意生活” 的一部分。
而这件鬲式撒金炉,更是将 “雅致” 二字发挥到极致:鬲式造型的古雅,契合文人 “尚古” 的情怀;撒金工艺的华贵,又不失文人 “不事张扬” 的内敛;铜质的温润,传递出文人 “温润如玉” 的品格。它不像宫廷重器那般奢华张扬,也不像民间粗炉那般简陋粗糙,而是介于 “雅” 与 “俗” 之间,恰合文人 “雅俗共赏” 的生活态度。
此外,铜炉的 “传世性” 也让它成为 “情感的纽带”。一件清代鬲式撒金炉,可能曾陪伴过一位清代文人度过无数个读书作画的日夜,后又历经数代人传承,见证了家族的兴衰、时代的变迁。如今,当我们再次捧起它,仿佛能透过炉身的包浆、撒金的光泽,触摸到那段逝去的时光,感受到前人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。
结语:一炉烟火,跨越明清的工艺传承
清代 “大明宣德年制款” 鬲式撒金炉,是一件 “有故事的器物”:它顶着 “宣德” 的名号,却藏着清代的匠心;它是仿品,却不是 “赝品”,而是工艺传承与创新的见证;它曾是文人书房中的寻常陈设,如今却成为收藏界的珍品。
炉身的撒金依旧闪烁,仿佛还能看到清代匠人手持金箔,小心翼翼撒向铜胎的模样;炉底的款识依旧清晰,仿佛还能听到文人对着 “宣德款”,感慨古今工艺的对话。当我们点燃一炷香,看着青烟从炉口缓缓升起,便会明白:一件好的器物,从来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光彩,它会带着前人的匠心与情怀,跨越时空,与每一个懂它的人相遇。
这,便是清代 “大明宣德年制款” 鬲式撒金炉的魅力 —— 它不仅是一件铜炉,更是一段历史,一种文化,一份跨越明清的工艺传承。
聯繫人:多祿泰鄒生
Tel/Whats app:+852 51425289
email: dcy8758@gmail.com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