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化根脉:“岁寒三友” 与紫砂艺术的千年交融​

“松竹梅提梁” 题材的诞生,根植于中国文人精神的深厚土壤。宋代林景熙在《霁山集》中以 “岁寒三友” 喻君子品格,松之坚贞、竹之劲节、梅之傲骨自此成为文人画与工艺创作的经典母题。紫砂艺术对这一题材的演绎可追溯至明代,时大彬曾以松段为壶身创作花货,清代陈鸣远则将仿生技法推向极致,其《松竹梅壶》以自然肌理再现植物神韵,为后世树立范式。​

但传统作品多以单色泥料表现,或仅侧重单一物象,如陈鸣远松壶专注松皮纹理的摹写,对竹、梅仅作点缀。直至当代,何道洪以 “三色融合” 与 “提梁重构” 实现了这一题材的历史性突破,其《三色松竹梅提梁》不仅延续了文人意趣,更注入了现代美学的力度与张力。​

二、大师淬炼:何道洪的技艺积淀与风格形成​

这件作品的艺术高度,离不开创作者数十年的功力锤炼。何道洪 1943 年生于宜兴丁蜀镇,1958 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后,先后师从王寅春与裴石民两位泰斗 —— 前者传授其圆器、方器的严谨法度,后者则将仿生花货的塑形技巧倾囊相授,形成 “素器筑基,象形点睛” 的技艺脉络。1976 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深造,更让他跳出传统工匠的局限,将现代造型美学与陶瓷设计理论融入紫砂创作。​

至 90 年代早期创作《三色松竹梅提梁》时,何道洪已形成鲜明的 “何氏风格”:以 “敦厚雄劲” 为内核,强调 “形、神、气、力、势、趣” 的和谐统一,被评价为 “自清代邵大亨以来力度表现的重大突破”。这种风格在松竹梅题材中尤为突出 —— 他摒弃了传统花货的精巧纤弱,以夸张的线条与饱满的器形赋予物象雄浑气魄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件作品并非批量创作,而是 1998 年应扬州一位名医定制,耗费整整一个月精心打造,壶底刻有 “千奇万状信手出,巧夺鸣壶百态新” 的题句,彰显创作时的艺术自信。​

三、匠心独运:作品的工艺解构与美学表达​

(一)泥色与造型的三重对话​

作品以 1400cc 的段泥圆筒壶身为基底(尺寸 22×24cm),淡黄色的泥料温润通透,既似竹筒的天然色泽,又为三色装饰提供了素雅画布。何道洪在此上演了一场精妙的视觉对话:​

  • 松之苍劲:盖面贴塑褐色松段,主干虬曲作壶钮,松果与五簇针叶历历可数,两只松鼠戏于枝间,刻划细腻如微雕,暗合 “松鹤延年” 的传统寓意,为沉静的器物注入灵动生机;​
  • 梅之傲骨:深褐色梅干被塑造成棱角分明的提梁,瘿结错落,线条夸张有力如长虹驾海,壶身一侧的绿色梅花与枝芽相映,诠释 “冰肌铁骨” 的气质;​
  • 竹之清逸:以墨绿竹段为流,弯曲有度却不失刚劲,与壶身另一侧的竹叶装饰形成呼应,壶盖边缘仿竹节造型,尽显 “高风亮节” 之态。​

三种泥色并非简单堆砌,而是通过明度与饱和度的递进,形成 “褐 — 绿 — 黄” 的视觉层次,既区分了物象,又在整体上达成和谐。​

(二)技法与意境的完美融合​

作品集结了塑、贴、刻等多种传统技法,更融入何道洪的创新处理:提梁的梅干刻意强化棱角,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,以人工之力赋予物象精神张力;竹流的弯曲角度经过精密计算,既符合实用功能(出水流畅),又暗合书法中的 “曲中见直” 美学。这种 “意在象先” 的创作理念,恰如其艺术主张:“造形艺术重在得意,不在取态”。​

更为精妙的是动静平衡的营造:静止的圆筒壶身承载着 “岁寒三友” 的沉静品格,而提梁的弧线张力、松鼠的灵动姿态,则让器物在静态中暗含动感。壶身一面绿梅绽放,另一面竹叶舒展,松、竹、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,实现了 “在意在韵,无意取态” 的创作初衷。​

四、时代价值:从工艺巅峰到收藏标杆​

(一)传统题材的现代突破​

何道洪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对 “三色” 的运用 —— 突破传统单色局限,以褐、绿、黄三色泥料精准对应松、竹、梅的自然特质,这种配色不仅需要对泥料收缩率的精准把控(避免烧制开裂),更考验色彩和谐的美学功底。其次是提梁的重构:将梅干直接转化为提梁,既承担实用功能,又成为装饰主体,使 “梅” 的意象从点缀升为核心,这种功能与美学的统一,是对传统提梁壶的创造性发展。​

(二)收藏市场的价值印证​

作为何道洪的代表作,这件作品的市场表现堪称当代紫砂的标杆:2011 年秋拍以 770.5 万元成交,2018 年澳门多禄溙秋拍更创下 1035 万元的高价。其价值核心源于三重稀缺性:一是工艺稀缺 —— 集多种技法于一身,仅泥料配色就需反复调试;二是产量稀缺 —— 何道洪坚持 “一壶一式”,年产量仅 2-3 把,且拒绝复制已售作品;三是文化稀缺 —— 曾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,兼具艺术价值与外交意义。如今,这件作品与《歪嘴梅桩套壶》《集思壶》并列为其千万级代表作,被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视为当代紫砂艺术的重要藏品。​

五、结语:风骨传承中的艺术新生​

《三色松竹梅提梁》的价值,不仅在于 1035 万元的拍卖价格,更在于它回答了 “传统题材如何现代表达” 的时代命题。何道洪以裴石民的仿生技艺为骨,以中央工艺美院的现代美学为魂,让 “岁寒三友” 这一千年母题,在紫砂器上绽放出新的生命力。从松针的细腻到提梁的雄浑,从三色的和谐到动静的平衡,这件作品既延续了文人精神的血脉,又彰显了当代工匠的创造力,成为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跨越的经典注脚。​

正如壶底题句 “千奇万状信手出,巧夺鸣壶百态新”,何道洪用一把紫砂壶证明:真正的传统,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复刻,而是在传承中实现风骨的新生。

聯繫人:多祿泰鄒生
Tel/Whats app:+852 51425289
email: dcy8758@gmail.com

股票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