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初崇祀之风:关帝造像诞生的时代土壤
洪武元年(1368 年),朱元璋定都南京后,除尊奉儒家思想为治国根基,亦注重借助宗教力量凝聚人心。关帝作为 “忠义” 精神的象征,自宋代起便逐步从民间信仰走向官方祭祀,至明代早期,其地位迎来关键性提升 —— 洪武二十七年,朱元璋下旨将关帝庙纳入国家祀典,规定每年五月十三日由朝廷官员主持祭祀,关帝正式成为 “护国安邦” 的官方神祇。
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宫廷御制关帝造像的诞生。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大规模营建紫禁城与皇家祭祀场所,其中专为供奉关帝的 “钦安殿”(位于紫禁城西北隅)亟需匹配皇家规格的造像。为彰显对关帝的尊崇,朱棣命工部下辖的 “御用监” 牵头,联合内官监、营缮所等机构,调集全国顶级工匠,启动御制关帝造像的制作工程,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便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。
彼时的宫廷造像,严格遵循 “仪轨至上” 的原则。从造像的尺寸、姿态到纹饰、用料,均需经礼部与钦天监共同审定:尺寸需符合 “礼制尺度”(如大型坐像多在 1.8-2.2 米,对应 “天子祀神” 的规格);姿态需还原《三国志》中 “美须髯,羽扇纶巾” 的形象;纹饰则需融入皇家专属元素,以区分民间造像 —— 这便是明早期御制关帝坐像 “龙纹冠、五爪龙袍” 等特征的源头,它不仅是宗教器物,更是皇权与神权结合的象征。

高187cm;宽124cm;长95.3cm
一)明早期 铜鎏金关帝坐像(非御制)
- 拍卖信息:澳门多禄溙 2018 年 5 月 “中国艺术品” 专场
- 成交数据:38.2 万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 290 万元)
- 市场对比:虽同为明早期作品,但因无 “御制” 工艺痕迹(无龙纹冠、鎏金含金量仅 75%)且传承记录模糊,价格不足御制款的 1/19,印证 “宫廷造像” 与 “民间造像” 的巨大价值鸿沟。
(二)明 德化窑文关公坐像(瓷质)
- 拍卖信息:伦敦佳士得 2018 年 5 月专场(Lot 184)
- 成交数据:38.2 万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 290 万元)
- 市场对比:德化窑白瓷造像以釉色见长,但材质价值与工艺复杂度远不及御制铜造像,且尺寸仅 33cm,体量差距悬殊,进一步凸显 5546 万港元成交案例的稀缺性。
关帝以青铜所铸,体量巨大,整像气势雄伟,慑人心魄。其头戴折角巾,巾外配龙纹冠,为中国古代男子冠饰中所罕见,应为帝王敬造时加封之象征;金面美髯,卧蚕眉,丹凤眼,宽鼻丰唇,丰面方颐,神态沉静而专注,英武中亦透露着威严,为关帝艺术形象的经典表现样式。

其呈武士端坐之姿,双手置腿上,右手握拳,左手食指微抬,轻捻长须美髯,为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即已提到的特征,「羽美须髯,故亮谓之髯」,美髯细长柔软且呈五绺,与一般历史人物的胡须皆不同,为关羽所特有,后亦成为戏曲舞台上关公这一角色所特有的髯口样式,是判断关公造像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
关帝外服龙袍式罩甲,内着盔甲,腹部中央浅浮雕一龙腾空,左肩、双膝三处圆形开光,其内皆浮雕五爪腾龙,前胸及腰部各围一腰带,下裙中央饰以浮雕,三座山石似浮于海水之上。

尊像造型深具美感,技巧精湛,刚柔并济,流畅柔软的袈裟和层层凸起的鳞甲,呈现出不同物料的质感;且躯干造型无一处重复,其右肩兽头怒张大口,手肘铠甲线条硬朗笔直,左肩袈裟光滑简洁,手肘下垂衣纹畅顺。右膝铠甲露出,左膝袈裟垂落,虽为坐姿,却仍气宇轩昂,难挡英武之相,显现出关羽智慧与勇武并存,是忠义两全的化身。

皇家祭祀与历史流转:御制关帝坐像的功能与命运
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,最初的功能是作为紫禁城钦安殿的 “主祀造像”,承担皇家祭祀与祈福的重要职责。每年正月十五、五月十三(关帝诞辰)等重要日子,皇帝会亲率文武百官前往钦安殿祭拜,祈求关帝 “护佑社稷安宁,国泰民安”。祭祀仪式中,造像前需摆放五谷、果品、香烛等供品,演奏《中和韶乐》,其规格与祭天、祭地等国家大典相近,足见其在皇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除钦安殿外,部分御制关帝坐像还被放置于边关重镇的 “镇边祠” 中。如永乐年间,朱棣命人将两尊中等尺寸(高约 120cm)的御制关帝坐像,分别送往辽东、宣府等边关,作为 “镇边神器” 供奉,寄寓 “关帝显灵,抵御外敌” 的期望 —— 这类造像因长期置于边关,留存至今的数量更为稀少。
明末清初的战乱,改变了御制关帝坐像的命运。崇祯十七年(1644 年),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,紫禁城遭到严重破坏,部分御制关帝坐像或被损毁,或流落民间。清代初期,虽有部分造像被重新纳入皇家收藏,但更多造像则通过民间商贩、海外传教士等渠道流出中国。
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,随着海外收藏热的兴起,大量明早期御制关帝坐像流入欧美市场。如 1902 年,日本山中商会(当时国际知名的亚洲艺术品经销商)从中国民间收购一批明清宫廷文物,其中便包括一尊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,后将其转售给美国伊莎贝拉・嘉纳艺术博物馆;另一部分造像则经香港、上海等通商口岸,进入欧洲私人藏家手中。
这些流转海外的造像,虽远离故土,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20 世纪后期,随着中国文物收藏市场的复苏,部分御制关帝坐像通过拍卖、捐赠等方式回归中国,如 2019 年保利香港春拍成交的那尊 187cm 坐像,便是由海外藏家 “十面灵璧山居” 释出,最终被亚洲私人藏家购得,重新回到华人收藏体系中。
此尊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,关帝头戴龙冠,金面丰颐,丹凤眼,卧蚕眉,五绺美髯,俊朗不凡;呈武士端坐,铠甲外披龙袍,一手轻捻胡须,一手置于腿上,纹饰刻画精准,躯体结构完美,塑像线条流畅而华美,给人以气势如虹、威震天下之感,确有明代早期国运昌隆国力强盛之相,为现存已知关帝形象中体量最大、艺术性最佳之雕塑作品,加之品相完好,且来源清晰、流传有序,实为当之无愧的旷世杰作。
聯繫人:多祿泰鄒生
Tel/Whats app:+852 51425289
email: dcy8758@gmail.com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