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世紀上半葉,正值清代康乾盛世的鼎盛階段,皇權穩固,經濟繁榮,文化藝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。在這一背景下,宮廷玉器製作憑藉帝王的極致推崇與雄厚的國力支撐,步入了「精工時代」。御製白玉巧雕仙童祝壽山子,以整塊和田美玉為基,融「巧雕」之技於自然山水意象,借「仙童祝壽」之題寄寓吉祥願景,更以「如南山之壽以介景福」「春和」篆書刻款彰顯皇家氣度,既是當時宮廷玉雕工藝的巔峰之作,亦是清代皇家文化與審美意趣的生動載體,承載著超越器物本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。

一、玉料甄選:帝王審美的極致追求


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宮廷玉雕,對玉料的要求近乎苛刻,而御製山子擺件因其體量較大、造型複雜,更需選用質地上乘、色澤勻淨的和田白玉。彼時,清廷為保障皇家玉器用料,專門設立機構管控新疆和田玉礦,每年派遣专人督辦玉料開採與運輸,經萬里跋涉將優質玉料送入京城宮廷造辦處。

這件仙童祝壽山子所採用的白玉,當屬和田玉中的「羊脂白玉」級別。其玉質溫潤細膩,色澤潔白如凝脂,無絲毫雜色與绺裂,透光觀察可見均勻細膩的纖維交織結構,觸之則手感油潤,如撫凝脂,盡顯「君子比德于玉」的溫潤之性。尤為難得的是,玉料體量規整,厚度與寬度足以支撐山子「層巒疊嶂」的立體造型,無需拼接便可雕琢出完整的山水意境 —— 這種「塊度大、質地純、色澤勻」的玉料,在當時已屬稀世珍品,僅能供皇家御用,其本身的稀缺性便奠定了這件山子擺件的珍貴底色。

更值得關注的是,工匠在雕琢時充分尊重玉料的天然特質,巧妙利用玉料本身的色澤過渡與紋理走向。例如,玉料邊緣若帶有細微的淡青色或糖色,工匠便將其雕琢為山石的陰影或草木的根莖,既掩蓋了玉料的微小瑕疵,又讓自然色澤與雕刻意象融為一體,形成「天人合一」的藝術效果。這種「就料取材」的理念,正是清代宮廷玉雕「巧雕」工藝的核心,體現了工匠對玉料的敬畏與對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。

二、巧雕工藝:匠心獨運的「立體詩畫

山子擺件作為玉雕中的「重器」,以「再現山水意境」為核心,講究「雖由人作,宛自天開」。這件仙童祝壽山子的雕琢,匯聚了當時宮廷造辦處頂尖工匠的智慧,融合圓雕、透雕、浮雕、線刻等多種技法,將「巧雕」工藝發揮到極致,打造出一幅層次豐富、意境悠遠的「立體山水畫卷」。

從整體造型來看,山子以「層巒疊嶂」為主體,主峰高聳挺拔,兩側次峰錯落有致,山間溝壑縱橫,溪流蜿蜒,草木叢生,呈現出「遠近高低各不同」的空間層次感。工匠採用「圓雕」技法塑造主峰與次峰的立體形態,通過對山石輪廓的精准把控,讓山峰既有險峻之勢,又不失圓潤之美;同時以「透雕」技法雕琢山間的亭台樓閣與藤蔓纏繞的枝幹,使山子內部形成通透的空間,既減輕了玉料的厚重感,又讓光線能夠穿透其間,營造出「虛實相生」的靈動效果。

在細節刻畫上,「浮雕」與「線刻」技法的運用堪稱精妙。山間的草木以「高浮雕」呈現,葉片的脈絡、枝幹的紋理清晰可見,仿佛微風拂過便會搖曳生姿;而山石的皺褶、溪流的波紋則以「淺浮雕」與「線刻」結合的方式勾勒,線條細膩流暢,既表現出山石的堅硬質感,又展現了流水的柔和動態。尤為亮眼的是「仙童祝壽」的核心意象:幾位仙童或手持壽桃、靈芝,或吹奏樂器,或攙扶壽星,姿態各異,神態天真活潑。工匠以「圓雕」技法塑造仙童的立體形象,衣紋的皺褶以細膩的「線刻」勾勒,隨風飄動的動感躍然玉上;壽星的面容刻畫則極為傳神,皺紋、鬍鬚清晰逼真,眼神中透著慈祥與福壽之氣,與仙童的靈動形成鮮明而和諧的對比。

更令人稱奇的是,工匠對「比例」的把控近乎完美。山子中的人物、山石、草木、亭台比例協調,既符合視覺審美,又暗含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」的理念。例如,仙童的身高僅為山峰的五分之一,既凸顯了山水的宏偉,又讓人物形象不至於被淹沒;亭台樓閣的大小與山間的溝壑相適配,仿佛真正坐落於山水之間,毫無違和之感。這種「以小見大」的構圖手法,讓這件體量有限的玉質山子,展現出了「咫尺山林,萬里江天」的壯闊意境。

三、題材與刻款:文化寓意與皇家印記​


在清代宮廷玉器中,「題材」與「款識」向來是承載文化寓意與皇權象徵的重要載體。這件仙童祝壽山子以「仙童祝壽」為核心題材,輔以「如南山之壽以介景福」「春和」篆書刻款,將「祝壽祈福」的美好願景與皇家的審美追求、治國理念融為一體,賦予了器物深厚的文化內涵。​


從題材寓意來看,「仙童祝壽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典的吉祥題材,蘊含著「福壽綿長」「子孫興旺」的美好期盼。山子中的「仙童」象徵著「童真」與「生機」,代表著家族的傳承與希望;「壽桃」「靈芝」等器物則是「長壽」「吉祥」的象徵,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「仙家之物」,能為受贈者帶來福壽安康;而「山水」意象本身也暗含「長壽」之意 —— 山之巍峨不朽,水之奔流不息,恰如人之福壽綿長,與「祝壽」主題高度契合。對於十八世紀上半葉的清廷而言,這類題材的玉器不僅是帝王自用的賞玩之物,更常作為皇家禮器,在萬壽節(帝王生日)、春節等重要節日贈予皇室宗親或功勳大臣,既傳遞了帝王的祝福,也藉由「祝壽」這一溫情的形式,鞏固皇室與臣子之間的聯繫,彰顯皇權的溫潤與威嚴。​


從刻款內涵來看,「如南山之壽以介景福」與「春和」篆書刻款,是這件山子擺件「御製」身份的直接證明,更是皇家文化的集中體現。「如南山之壽以介景福」出自《詩經・小雅・天保》,原文為「如南山之壽,不騫不崩;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」,意為「如同南山一樣長久,不會崩塌;如同松柏一樣茂盛,子孫後代代代相傳」,是中國古代最為經典的祝壽之語。將這句詩文刻於山子之上,既與「仙童祝壽」的題材相呼應,又以經典文獻為器物增添了文化厚重感,彰顯了帝王對傳統文化的推崇。​


而「春和」二字,則蘊含著更為深遠的政治寓意。「春和」意為「春天的祥和之氣」,常被用來形容「國泰民安、天下太平」的盛世景象。十八世紀上半葉,歷經康熙、雍正兩朝的勵精圖治,乾隆皇帝繼位後進一步推動國家發展,社會穩定,經濟繁榮,正是「春和景明」的盛世之時。

將「春和」刻於御製玉器之上,既是對當時盛世景象的生動寫照,也寄託了帝王「延續盛世、永保太平」的政治理想。此外,篆書刻款本身也極具藝術價值,字體規整端莊,筆畫圓潤流暢,與白玉的溫潤質感相得益彰,展現了清代宮廷書法與玉雕工藝的完美融合。

四、成交案例:传世珍品的市场价值​

十八世纪上半叶御制白玉巧雕仙童祝寿山子,因其稀缺的玉料、精湛的工艺、深厚的文化寓意与明确的 “御制” 身份,一直是全球拍卖市场上的 “顶级拍品”。近年来,随着藏家对清代宫廷玉器认知的不断加深,这类珍品的成交价格屡创新高,成为衡量清代早期宫廷玉雕市场价值的重要标杆。​

案例一:香港苏富比 2019 年秋季拍卖会 “重要中国艺术品” 专场​

拍品名称:十八世纪上半叶 御制白玉巧雕仙童祝寿山子(“如南山之寿以介景福”“春和” 篆书刻款)​

尺寸:高 28.5cm,宽 18.2cm,厚 10.8cm​

玉质特征:和田羊脂白玉雕琢,玉色洁白温润,质地致密细腻,无绺裂,油脂光泽浓郁;玉料边缘略带天然淡糖色,被巧雕为山石阴影,浑然天成。​

工艺与品相:采用圆雕、透雕、浮雕、线刻等多种技法,主峰高耸,次峰环绕,山间雕刻三位仙童手持寿桃、灵芝为寿星祝寿,旁有亭台、溪流、松竹点缀;刻款 “如南山之寿以介景福”“春和” 篆书字体规整,刻工精湛;摆件保存完好,无修复痕迹,曾为二十世纪初欧洲藏家旧藏,传承有序。​

成交价格:港元 42,850,000(约合人民币 36,200,000 元)​

成交原因:此件山子玉料为顶级羊脂白玉,体量硕大,极为罕见;“巧雕” 工艺堪称典范,山水意境与人物形象完美融合,展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宫廷玉雕的最高水平;“如南山之寿以介景福”“春和” 刻款明确其 “御制” 身份,且传承脉络清晰,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;近年来清代宫廷玉器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此类 “题材经典、工艺精湛、来源清晰” 的御制珍品,深受全球顶级藏家追捧。​

案例二:北京保利 2022 年春季拍卖会 “古董珍玩之夜” 专场​

拍品名称:十八世纪上半叶 御制白玉巧雕仙童祝寿山子(“如南山之寿以介景福” 篆书刻款,“春和” 款识略残)​

尺寸:高 25.3cm,宽 16.7cm,厚 9.5cm​

玉质特征:和田白玉雕琢,玉色纯净,质地细腻,油脂感强;玉料局部带有细微绺裂,但经工匠巧妙设计,将绺裂雕琢为山间溪流,化瑕为瑜。​

工艺与品相:整体造型与前一案例相似,山间雕刻五位仙童围绕寿星,姿态更为丰富,或献寿、或奏乐、或戏耍;松竹、亭台、祥云等元素刻画精细;“如南山之寿以介景福” 篆书刻款完整清晰,“春和” 款识因年代久远略有磨损,但仍可辨认;经专家鉴定,确认为十八世纪上半叶宫廷造办处制品,曾为民国时期北平古玩商会会长旧藏。​

成交价格:人民币 28,750,000 元​

成交原因:虽 “春和” 款识略有残缺,但玉质与工艺均达到宫廷御制水准,“五位仙童” 题材比常见的 “三位仙童” 更为稀有,寓意 “五福临门”,文化内涵更为丰富;来源为民国知名藏家旧藏,具备较高的收藏与研究价值;在清代宫廷玉器中,“仙童祝寿” 题材的山子摆件本就数量稀少,此类保存基本完好、款识可辨的珍品,仍具有极高的市场吸引力。​

从这两个成交案例可以看出,十八世纪上半叶御制白玉巧雕仙童祝寿山子的市场价值,主要取决于五个核心因素:一是玉料等级(羊脂白玉优于普通白玉,体量越大、质地越纯,价值越高);二是工艺水平(“巧雕” 技法的运用是否精妙,细节刻画是否细腻,意境是否完整);三是题材稀缺性(仙童数量、搭配元素的独特性,直接影响藏品的稀有度);四是款识与品相(刻款是否完整清晰,是否为 “御制” 款,摆件有无修复、磨损等情况);五是传承脉络(是否为知名藏家旧藏,来源是否清晰,传承是否有序)。这五大因素相互作用,共同决定了这类传世珍品在拍卖市场上的 “天价” 地位。​

五、结语:玉中山岳,时代之影​

十八世纪上半叶御制白玉巧雕仙童祝寿山子,以一块温润的和田美玉为媒介,将帝王的审美追求、工匠的精湛技艺、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盛世王朝的气象融为一体。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玉雕珍品,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 “镜子”—— 玉料的稀缺,彰显了清廷的国力强盛;工艺的精湛,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高度发达;题材与刻款的寓意,承载了皇家对福寿的期盼与对盛世的珍视。​

如今,这件山子摆件虽已历经数百年时光,但其温润的玉质、精妙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,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它静静陈列于藏家的展柜或博物馆的展厅中,以 “玉中山岳” 的姿态,向世人诉说着十八世纪上半叶清代宫廷的繁华与雅致。而其在拍卖市场上的高价成交,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认可,更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—— 正如玉之不朽,那些蕴含在器物中的文化基因与审美意趣,也将在时光的沉淀中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

聯繫人:多祿泰鄒生
Tel/Whats app:+852 51425289
email: dcy8758@gmail.com

股票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