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只清代廣彩瓷瓶在拍賣行的聚光燈下流轉出金紅交織的光暈,那些用鈷料與鉛釉勾勒的市井煙火、仕女風姿,瞬間穿越三百年時光,將廣州十三行的帆影與西洋商船的汽笛重新拉回世人眼前。這便是
廣彩開光人物紋布袋口雙耳瓶的魔力 —— 它不是塵封的古董,而是用釉色寫就的「海上絲綢之路商業日記」,每一道紋飾都藏著東方美學與全球貿易碰撞的火花。
一、布袋藏珍:器物形制裡的「討喜」智慧
初見這隻瓷瓶,最打眼的便是它「布袋口」的獨特造型:瓶口外撇如布袋微張,瓶頸兩側對稱立著精巧的雙耳,瓶身豐腴卻不失秀雅,通體施釉肥厚瑩潤,宛如被綢緞包裹的珍寶。這種造型並非工匠隨性而為,而是藏著老廣「務實又討彩」的生活哲學。
「布袋」在傳統民俗中諧音「百袋」,寓意「納百福、聚萬財」,恰好契合了清代廣州作為「天子南庫」的商貿地位。當時,十三行的行商們將西洋商船帶來的白銀、香料換成瓷器、絲綢,而廣彩瓷作為「定制款」外銷瓷的代表,連器型都要兼顧實用與吉祥 —— 布袋口便於裝填茶葉、香料,雙耳設計方便海外貴族拎取擺放,足底的「大清乾隆年製」青花款識,更是給足了西洋藏家「擁有東方皇家器物」的尊貴感。
雙耳的工藝更見匠心,採用「堆塑 + 描金」技法,耳身刻有纏枝蓮紋,花瓣間還點綴著細密的「魚子紋」,遠看如金箔裹玉,近看則纖毫畢現。這種「粗看富貴,細品精巧」的風格,正是廣彩瓷區別於景德鎮官窯瓷的關鍵 —— 它不追求「孤高絕俗」,而是要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讀出「美好」,堪稱古代的「全球化設計思維」。




二、開光刻繪:方寸之間的「中西合璧」
廣彩瓷最迷人之處,莫過於「開光」這一裝飾手法 —— 在瓶身、盤心等大面積釉面上,以錦紋、回紋等勾勒出圓形、扇形、海棠形的「畫框」,框內繪製人物、山水、花鳥,宛如一幅可把玩的「立體瓷畫」。這隻布袋口雙耳瓶,便在腹部對稱開光,內繪「仕女遊園」圖,外飾「西洋卷草紋」,將東方閒情與西洋浪漫融為一體,化入釉色之中。
框內的仕女,衣著是典型的清代「襦裙」,色彩卻採用了西洋琺瑯彩的「洋紅」「嬌黃」,濃艷而不顯俗氣。仕女手持團扇,身旁石桌上擺著西洋玻璃花瓶,花瓶裡插著中式牡丹 —— 這種「中式人物搭配西洋器物」的細節,正是十三行貿易的生動寫照:當時,廣州的畫師既要熟悉傳統工筆仕女畫,又要迎合西洋客戶的審美,於是將教堂玻璃畫的光影效果、油畫的色彩層次融入瓷繪,創造出獨樹一幟的「廣彩人物」風格。
瓶身的「錦地紋」更是暗藏玄機,採用「織金彩瓷」工藝,以金粉混合釉料繪製出類似波斯地毯的幾何圖案,在陽光下流轉著「金箔裹瓷」的華貴感。要知道,清代廣彩瓷所用的「金」並非普通顏料,而是以純度極高的金箔研磨而成,一筆下去可謂「寸金寸瓷」。如此不惜成本的用料,只因它的「目標客戶」是歐洲貴族與東印度公司的富商 —— 在 18 世紀的歐洲,一只廣彩瓷瓶的價格堪比一匹絲綢,是身份與財富的象徵。
三、百年流轉:從十三行到拍賣場的「瓷語傳奇」
這只廣彩瓶的生命軌跡,恰似一部濃縮的「海上陶瓷之路」史。它誕生於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工坊,由工匠們分工協作完成:畫師勾勒線條,填色匠按「紅配綠、看不足」的廣彩口訣上色,金匠最後描金,再經窯火淬煉,最終裝上開往歐洲的「哥德堡號」商船。
如今,這類保存完好的清代廣彩精品,已成拍賣場上的「香餑餑」。2023 年香港蘇富比「中國藝術珍品」專場中,一只清乾隆廣彩開光人物紋布袋口雙耳瓶(與本文所述器物形制、紋飾高度相似),以估價 120-180 萬港元上拍,最終因中外藏家激烈競價,以295 萬港元落槌,溢價近一倍。無獨有偶,2022 年北京保利春拍中,一只同類題材的廣彩雙耳瓶也以 218.5 萬元人民幣成交,創下近年廣彩瓷中端拍品的成交新高。
為何廣彩瓷能在拍賣場持續升溫?業內專家指出,一方面,它是「海上絲綢之路」的直接物證,承載著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的記憶,符合當下「文化遺產熱」的收藏趨勢;另一方面,廣彩瓷的「中西合璧」風格,恰好戳中了年輕藏家的審美 —— 既有著東方傳統文化的底蘊,又帶著全球化的視覺張力,擺在家中既是古董,也是彰顯品味的「藝術潮品」。就像那位以 295 萬港元拍下廣彩瓶的藏家所說:「它不是一件冰冷的瓷器,而是能讓你看到三百年前廣州港商船雲集、中西商人討價還價的『活歷史』。」
四、瓷韻新生:老廣彩的「破圈」啟示
如今,當我們凝視這只廣彩瓶上的仕女與卷草紋,看到的不僅是古代工匠的巧思,更是一種「開放包容」的文化態度。廣彩瓷之所以能在清代外銷瓷中獨樹一幟,正因它不固守傳統,敢於將西洋元素「本土化」,又將中國文化「國際化」—— 這種「以我為主,兼容並蓄」的智慧,放在今天依然閃耀。
現在,廣州的非遺傳承人正用現代設計讓廣彩「年輕化」:將開光人物紋印在潮玩盲盒上,用廣彩配色設計國潮服飾,甚至在奶茶杯上繪製迷你廣彩圖案。當年輕人拿著「廣彩風」奶茶杯走過北京路,當外國遊客把廣彩紋樣的書籤塞進背包,這只清代布袋口雙耳瓶上的釉色,便真正跨越了時空,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符號。
或許,這就是古董的終極意義:不是被鎖在玻璃櫃裡的「老物件」,而是能不斷與當下對話的「活傳統」。就像這只廣彩瓶,它曾見證十三行的繁華,如今又在拍賣場續寫傳奇,未來還將以更多新潮的方式,讓世界看見東方釉色裡的無限可能。
聯繫人:多祿泰鄒生
Tel/Whats app:+852 51425289
email: dcy8758@gmail.com





